新闻中心

孔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孔院新闻 >> 正文

海外见闻|我的 “独家记忆”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孔子学院工作处  作者:施盼盼

我们怀抱希望,因为它让生活富有张力。年年岁岁人不同,每次用笔触写下属于这一年的碎片回忆,竟也成为了一种习惯。心理学上说,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它会自动帮大脑筛选掉无数片段……我想,回忆无需修饰,那就用文字来真实记录下这段在亚美尼亚的“独家记忆”吧。


图1:线上课堂


坐在书桌前,昏黄的客厅灯映照着房间,窗外远处的街角灯光忽明忽暗,思绪也开始不断跳跃。记得那是个炎炎夏日,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的我第一次出国,从北京转莫斯科再抵达埃里温。当我拖着因飞行十几个小时而略浮肿的身体从机舱向外探望时,高加索山脉映带着连片田野的黄绿相间色一下落在我眼前,洗刷了我的疲惫感,转而是对这个小国度满眼满脑的兴奋与好奇。年轻如我,又怎会想到这一落便像汉语之花落地生根,一落便是好多年。

最爱的是亚美尼亚天气,永远四季分明,晴空万里。尽管人们爱赖床,这里的阳光可不爱。只要你肯拉开窗帘,她会在任何开心或不开心的清晨,她都毫无例外地跑到窗前,呼啦啦的一股脑把温暖洒向你。再伴随着空气中跳跃地颗颗尘埃翩翩起舞,送你无数支灿烂绚丽的早安舞。

亚美尼亚人是热情的。就像它的夏天,猛烈而炽热。走在街上,人们会不自觉地向你投来欣喜的目光,然后用不知何时偷学来的“你好”和你打招呼,以验证他们对你国籍的猜想,这种方式不分年龄不论性别且发音相当标准。赶上特殊时节还会请求一起合照,“你好”、指指手机、“谢谢”三步到位,虽直接但有效,很难让人拒绝,相当可爱。

而对于语言,亚美尼亚人是天赋型选手。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的特殊,使得他们自小会用双语--亚美尼亚语和俄语。进入学校后,汉语、英语和法语则常在不同学校作为三外任他们选择。对语言的自信使得他们在学汉语的时候也带有一股冲劲,即使因为非同一语系语言增加了些难度,但“爱拼才会赢”让那些坚持到现在的学生们做到“青出于蓝胜于蓝”。值得一提的是,问到学中文的好去处,大街小巷的人们都会说到亚美尼亚孔子学院。若再细问,要么是有朋友家人在那儿学汉语,要么他自己就是亲身实践者。  



语言是媒介,使用它的人们才是真正的载体。尽管与学生们有着不同年龄、性格和身份,但我们都有相同的情感——对中文的热爱。时间的齿轮永远在马不停蹄地向前翻转,而我们也一直在向前跑。看着儿童班的孩子开始进入中学班,初级的学生成为中级的,再到高级;听着他们从简单的“a、o、e”发音到字词句的连贯表达;说着我们从初识至今的点滴,并逐渐用汉语对话彼此成长的印记……

作为中文传播实践者的我,在这一年更是感同身受。没有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孤岛”,我们随时都在于周遭的一切发生着各样的关系。相比以往的热闹和欣喜,这一年有太多意外,线下停课,隔离,线上网课,战争,疫情反复……但“停课不停学”,孔院一直为爱学汉语的学生们敞开大门,这样的线上汉语课坚持了一年多。

院长们为老师们的健康保驾护航,使我们能安心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让我们有机会与学生继续一起上课、练习、进步和成长。身旁“并肩作战”的老师们自然也心照不宣的成为彼此的“战友”。而另一方面,如果说线下汉语课的学习是学生们出于对汉语的喜欢,那我想,因疫情疯狂打乱节奏的这一年网课的坚持,则是因为他们的热爱。在这特殊时期不论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都选择一同用热爱去抵御岁月漫长。

“老师!新年快乐啊,把好的祝福带给你和家人。”突然一条学生的信息提示音拉回了我的思绪。是我班里的小阿伦,虽然才7岁,可汉语学得很好。他姐姐们都在上海,他说他想以后也去中国,还附了张他画的圣诞诞树贺卡。想到新年前带他们一起学了圣诞新年歌,你看,这不就马上就用上了。嘴角不禁扬起一抹微笑。是的呀,他们就是我在这里的理由。我愿意用我微小的力量去守护这些小小的梦想,帮他们慢慢生根萌芽。



抬头猛然瞥见电脑桌右下角的时间,2021年了。窗外冷不丁开始飘起星点雪花,都说“瑞雪兆丰年”,相信新一年也一定会更好!如果你问我,在埃里温的这段时光给我带来了什么?是时间在脸上走过的痕迹、是对家乡远隔万里的思念、亦或是悄无声息的成长?记得三年前我的回答是“梦还剩点,家还没回”,那现在我会说,其实时光不会改变任何人,它只会帮助你成为你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加深了我对热爱的汉教事业的笃定。

翻到备忘录里的一页笔记,我想用它来作为结束语。这段话是三年前我在出国前出发的火车上写的,“那天晚霞出奇地好,映得人们的脸上红彤彤的。列车在不断飞驰,显得这抹中国红格外耀眼,仿佛是特意赶来为我践行。我想并不是所有的离别都要饱含泪水,它也可能是祝福我们奔赴自己梦想的新一站。祝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在路上!”


作者简介:

施盼盼,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13级俄语毕业生,现任我校亚美尼亚埃里温“布留索夫”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