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孔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孔院新闻 >> 正文

“中国比较文学云讲堂” 第三季(2022)第三讲纪要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0日来源:孔子学院工作处  作者:

1075E

 

中国比较文学云讲堂

第三季

2022

第三季(2022)第三讲纪要


2022年5月27日19时,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与大连外国语大学承办的“中国比较文学云讲堂”第三季第三讲在线上成功举行。主讲人杜克大学罗鹏教授(Prof. Carlos Rojas)带来了题为“跨界的语言:郭小橹的翻译小说”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由山东师范大学姜智芹教授主持,在腾讯会议和B站平台同步直播。

8F15

主讲人罗 鹏 教授

98AA

主持人姜智芹 教授

讲座伊始,罗鹏教授表示,他将从分析文学作品的角度来阐述翻译相关问题,并以德里达的话“原则上,好像什么都是可以被翻译的,除了同一文本中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外”引出本次讲座他要探讨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外部翻译与内部翻译问题。罗鹏教授认为,一般谈到翻译的时候,人们通常考虑的都是外部翻译,即从一个文本翻译到另一个文本、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这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他更感兴趣的是内部翻译:同一源语文本中存在的语言差异如何在翻译时将其体现出来。二是翻译与不可翻译的问题。作为译者,一般都想做出最理想的翻译,把一种语言的单词和句子精准地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而他认为更加值得关注的是那些不可完全翻译或是根本不可翻译的部分。

接下来,罗鹏教授从旅英中国作家郭小橹用英文创作的小说《恋人版中英词典》(A Concise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for Lovers)谈起。罗鹏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作家的经历以及小说的主要情节。他认为,这是一本比较特别的小说,反映的是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虽然翻译通常被看作一个寻找恰当语言表达的过程,不过郭小橹的小说强调的是语言内在的差异。本场讲座也主要以郭小橹的小说来反思语言如何依靠一种包含差异的翻译过程才能够表达任何意义。

罗鹏教授以《恋人版中英词典》《最蔚蓝的海》《狂人日记》《受活》等作品的翻译为例进行分析阐释。

首先,罗鹏教授援引《恋人版中英词典》中具体段落的翻译,体会语言文化的差异,并对小说中使用的alien一词进行详细解读。罗鹏教授认为,在任何语言环境中,即使是我们认为自己懂得的语言,有时也会有某种陌生感,因为语言本身是一种外在的东西,是一种群体创造。 第二,罗鹏教授先以《诗经》中的一段诗句为例,说明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含义改变的情况。因此罗鹏教授认为,有些名言警句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会改变其原来的意思,这种改变或大或小,但某种程度上难以避免。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赋予一些熟悉的言语表达以新的含义,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翻译的过程。没有完全保留其本身含义,而是转化成新的东西的翻译,也可称之为内部翻译。

随后,罗鹏教授继续以小说《恋人版中英词典》为例,将小说开头部分与结尾部分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突出小说前后在语言上的变化。他认为,该小说吸引人的地方除了情节之外,还有语言上的变化,这是该小说很重要的一部分。主人公从最开始用英文写日记时充满语法、词汇错误,到后来结尾部分语法词汇运用得当,其英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罗鹏教授指出,这部小说已被翻译成荷兰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瑞典语、挪威语、泰语、韩语等多种语言,这些译本在翻译过程中都在模仿原文的风格,只有中文简体版和繁体版是例外,二者均没有尝试模仿原文的语言表达,都将主人公学习语言的过程,用完全标准的中文进行了翻译。罗鹏教授认为,这种翻译方式不是不可以,但他表示在翻译的过程中,最难的是保留同一语言中的差异性,保留文本中语言表达上的不同。拿《恋人版中英词典》来说,虽然小说全文都是用英语写的,但开头和结尾部分有着明显的差异,使用的是全然不同的英语表达。将其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并保留原有的语言差异,是非常困难的。

接下来,罗鹏教授举了两个例子进一步说明翻译过程中同一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他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例,将三个英译本中不同译者对其中包含的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翻译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译文是否保留了原文中的语言差异,即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差异。之后,他又以阎连科的《受活》为例,指出小说文本中包含着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差别,在译成英文的过程中,要力求保留这种语言使用上的差异,这也属于内部翻译的范畴。

第三,罗鹏教授又回到对《恋人版中英词典》的文本解读,并以东汉许慎的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为例,阐述其观点。他认为,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我们通过语言来了解人类。

最后,罗鹏教授介绍了郭小橹的另一部英文小说I am China(《最蔚蓝的海》)。他认为这本小说之所以吸引他,不仅是对日记和书信原文的翻译,还有小说中手写的汉字,他以《最蔚蓝的海》中的“轴”字为例加以说明。小说中Iona遇到的翻译上的困惑也是对“翻译与不可翻译”的独特阐释。此外,罗鹏教授还对“I am China”这一书名的翻译做出说明。作者郭小橹特意指出,这部小说还没有中文本,但她在该小说的英文版封面上写出了中文书名——《最蔚蓝的海》,因为她担心将来会有译者根据字面意思将其翻译成《我是中国》,而这样的翻译完全不符合小说的原意。在罗鹏教授看来,这是作家本人想要保持对自己小说翻译的操控,其中也隐含着翻译与不可翻译的问题。

讲座的结尾,罗鹏教授再次引用德里达的话,对其“我只有一种语言,不过它并不属于我”进行阐释。他认为,这句话体现出了对语言非常矛盾的看法。德里达的《他者的单一语言》中多次出现这句话,意在描述人类与语言的关系:我们只有语言,没有除语言之外的其他任何表达方式,可是语言从来不属于我们,它总是有一种差异性、陌生化,令我们有无法控制之感。这也是罗鹏教授本次讲座想要强调的一点。

罗鹏教授结束演讲后,主持人姜智芹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姜智芹教授认为,罗鹏教授以郭小橹的《恋人版中英词典》《最蔚蓝的海》、鲁迅的《狂人日记》、阎连科的《受活》等作品的翻译为例,结合他本人的翻译实践,探讨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活动,借助具体的文本探讨当前学术界极为关注的翻译中语言与文化的差异问题,比如外部翻译与内部翻译、翻译与不可翻译,涉及翻译中的语言、地域、文化等重要问题,这些都是当前学术界以及未来的研究中非常值得关注的议题,特别富有启发意义和价值。罗鹏教授对以上几部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十分精彩,而且从对这几部作品的解析入手,由微观分析上升到宏观论述。这种研究方法也带给人启发,为我们做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随后,罗鹏教授与听众进行了热烈互动,即时回答了部分提问。以下是问答精选:

Q1祁春风(山东师大)罗老师您好!我对翻译是外行,听到您讲的内容和问题觉得很新鲜,受益匪浅。想请教两个问题:1.您怎么看待鲁迅的“硬译”?比如他会保留外文的词语顺序,他的中文译文反而经常不符合中文规范。2.您怎么看待当前小视频中台词、歌词翻译的“空耳”现象?就是完全不顾外文的意义,只凭外文的声音,翻译成中文,一般是为了搞笑。

A1罗鹏:非常感谢。鲁迅一生中对翻译有很多的态度,一开始他的翻译比较“弹性”,在翻译过程中随时改变原文的情节,他会保留基本故事,但内容翻译上会有比较大的修改。晚期,他开始“硬译”,也即翻译外文的时候完全保留了外文的的语法,所以我们中国读者会对此非常陌生,认为文本难以理解。我对他的做法也有一些想法,第一,虽然鲁迅的做法比较极端,但我觉得很多译者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在某种程度提醒读者所读的文本是从外语翻译而来的。比如我自己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个中文词汇没有非常恰当的英文表述,我也会选择对其进行保留。比如我刚翻译完的一部小说中,原文常出现“师傅”一次,中国人对这个词再熟悉不过,但是英文当中没有一个很恰当的词可以与之对应,比如“master”“mentor”“teacher”都不太合适,因此我选择对“师傅”这个词进行保留。

虽然鲁迅的“硬译”比较极端,但是“五四”期间,很多小说家都借助欧洲语言的语法结构之类的来创建白话文。对于我们读者而言,大家都认为可以接受,并且较为熟悉,而且有一些这样的结构已经融入到了普通话中,被当做是标准的中文了。所以我认为语言的发展都会经过这样一个于其他语言进行融合的过程。这是第一个问题的的的答案。

关于你的第二个问题,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比如有的歌手不通过翻译,直接通过这种所谓的“空耳”就将其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歌曲,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他们所做的“跨语言”处理,在我看来和我今天所讲的翻译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对于翻译而言,译者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文本表面的意思,还有其表达的深层含义,比如歌曲翻译,除了歌词,还要注意它的节奏、旋律和结构。


Q2陈晨(郑州大学)请问罗老师您在选择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进行翻译时,有什么样的选择标准?

A2:罗鹏: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首先,我感到特别遗憾是有不少人希望我能够帮他们翻译他们写好的小说,但是我不是一个专业的译者,而且时间有限,因此我确实需要对作品进行挑选。一般来说,我主要关注以下几个因素。第一,这个作者的作品当中有没有已经被翻译成英文的。如果有,但是其绝大部分作品仍未经过翻译,我会对此产生兴趣,如果一个作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是其作品却从未被翻译成英文,我也对此感兴趣,因为我觉得有必要把他们的作品介绍到西方。第二,我一般对自己翻译作品的作家进行研究,他们以及他们的作品能够使我感兴趣。第三,是一个比较实际的因素。如果能够与出版社签好合同,确保我的译作能够出版,那么这个作品也会比较具有吸引力,因为我觉得花费时间将小说翻译好之后才发现其无法出版,会使我很痛苦难受,哈哈。


中国比较文学云讲堂学术协调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张辉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苏州大学季进教授,辽宁省孔子学院合作大学联盟秘书长、大连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办公室)处长傅琼,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秘书处、大连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办公室)副处长、比较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华媛媛教授,和来自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济南等数十所国内外高校,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三省一区比较文学学者等近300人于腾讯会议上参加了讲座。

特别鸣谢以下大连外国语大学师生

预告文案和纪要撰写:刘洗萌;腾讯会议录屏(含合影):史元春 段宇嘉;海报设计:马宜遥;图片/背景:赵寒池;腾讯会议:江南 李洁 黄波;B站录屏:李艳艳 张云帆;B站/腾讯问答整理:王莉;微信群协助管理:刘洗萌;合影组织:江南

中国比较文学云讲堂 · 缘起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于1985年,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应运而生。正如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首任会长杨周翰教授所云:比较文学学科,既诞生于学院之中,也与现代中国整体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立足中国,对话世界,努力做到“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是我们的共识,也是我们的共同使命。

庚子年的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与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学术方式。基于此,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创立“中国比较文学云讲堂”这一新的学术平台。希望以此云端讲座的特别形式,切磋学术,激活思想,服务社会,展现国内外学术同仁的最新思考,为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文化建设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

云讲堂,将与《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以及即将陆续出版的“中国比较文学文库”,形成序列,互相呼应。

云讲堂,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大连外国语大学承办。诚邀各位学术同道拨冗加盟,也竭诚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2020年7月28日

一、“云讲堂”学术委员会

乐黛云 饶芃子 陈 惇 钱林森 严绍璗 刘象愚 孟 华 张隆溪 王 宁 杨慧林 曹顺庆 陈跃红 叶舒宪 陈思和 刘小枫 高旭东 张 辉 宋炳辉 刘 宏

二、“云讲堂”学术协调人

张 辉 宋炳辉 季 进 华媛媛